shēng

和声


拼音hé shēng
注音ㄏㄜˊ ㄕㄥ

繁体和聲
港台和聲學 管樂合奏

和声

词语解释

和声[ hé shēng ]

⒈  依据和弦的组成和相继进行谱成的音乐作品的结构。

harmony;

引证解释

⒈  和谐的乐音。

《左传·昭公二十一年》:“故和声入於耳,而藏於心。”
晋 袁宏 《后汉纪·明帝纪上》:“使丝竹与俎豆并存,羽旄与揖让俱用,正言与和声同发。”
宋 苏轼 《集英殿秋宴教坊词致语口号》:“高秋爽气明宫殿, 元祐 和声入管絃。”

⒉  调和声调;协和声调。

《书·舜典》:“声依永,律和声。”
孔 传:“言当依声律以和乐。”
周秉钧 注引 俞樾 曰:“依其所咏以定五声,是谓声依永。又患其不和也,而以六律六吕和之,是谓律和声。”
《旧唐书·音乐志三》:“礼惟崇德,乐以和声。”
刘师培 《文说》:“和声依永,八音於焉克谐;六律五声,五言於焉出纳。”

⒊  音乐术语。指两个以上的音按一定的规律同时发声。

⒋  词、曲中的衬词。原为歌曲中常由他人应和的部分,如“贺贺贺”、“何何何”之类。

宋 沉括 《梦溪笔谈·乐律一》:“诗之外,又有和声,则所谓曲也。古乐府皆有声有词,连属书之,如曰‘贺贺贺’、‘何何何’之类,皆和声也…… 唐 人乃以词填入曲中,不復用和声。”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一:“唐 人朝成一诗,夕付管絃,往往声希节促,则加入和声。凡和声皆以实字填之,遂成为词。”

⒌  随声附和。

明 李贽 《圣教小引》:“余自幼……尊 孔子 不知 孔夫子 何自可尊,所谓矮子观场,随人説研,和声而已。”
和谐的乐音。 《国语·周语下》:“夫耳内龢声,而口出美言,以为宪令,而布诸民,正之以度量,民以心力,从之不倦。”
韦昭 注:“耳闻龢声,则口有美言,此感於物也。”

国语辞典

和声[ hé shēng ]

⒈  歌曲中一人或众人应和的部分。

⒉  音乐上指两个以上的音按一定规律同时发声。

分字解释


※ "和声"的意思解释、和声是什么意思由有教国学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它的和声显得既严峻又柔和,既忧伤又委婉。

2.它的和声显得既严峻又柔和za ojv.com,既忧伤又委婉。

3.中国传统音乐里,和声甚少,所以我对和声没有概念,又摸不清节奏的规律,数不清小节。这种戏音乐家即兴合作,不靠谱,没有统一的音乐语言,不傻才怪。龚琳娜

4.当真正的和声明的目标之间有了差距,人就好象是本能似地转向长词和用滥了的习语,就象墨鱼喷墨一样。

5.和声学虽说有功能进行,但选配和弦并没有固定模式.

6.我的心分外地寂寞。然而我的心很平安:没有爱憎,没有哀乐,也没有颜色和声音。

7.用分奏配器手法处理的小提琴在极轻的力度上奏出色调清冷、表情哀怨的婉唱,此处和声语言设计的独特与丰富,在意大利歌剧中“前无古人”。

8.他的表情和声音,好像在阅兵典礼时发出立正口令那样严肃。

9.夫内有悲痛之心,则激哀切之言。言比成诗,声比成音。杂而咏之,聚而听之。心动于和声,情感于苦言,嗟叹未绝,而泣涕流连矣。

10.质量不下降,歌曲的革命让路给歌谣的献身精神,所有与全带和甜和声的奇摩备份的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