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籍 > 于丹的诗 > 于丹论语心得

于丹论语心得

[]:于丹

《论语》,流传2500多年,影响世代中国人,它的经典语句,每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作者于丹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古典文化,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灰色的孔子又必须链接多彩的世界。这世界充满生命活力,姹紫嫣红,千姿百态,万类霜天竞自由。正因为有了生活的五彩缤纷,理论的灰色才不显得死寂;也正因为有了思想的高贵纯粹,纷繁的世界才不至于俗不可耐。灰色提升着品位,而多彩保证了活力。这也就是和谐。于丹为我们讲述的就是这样的孔子,一位链接了多彩世界的灰色孔子。链接是广泛的,东西南北,古今中外。主题却是单纯的,单纯到没有色彩,没有性别,没有时间和空间,只有温度。全书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体悟经典的普适智慧。

于丹论语心得译文及注释

01.

《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这非常像禅宗所推崇的一个境界,叫做“花未全开月未圆”。这是人间最好的境界。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仍使你的内心有所期待,有所憧憬。

02.

仁者见其仁,智者见其智。经典的价值或许并不在于令人敬畏到顶礼膜拜,而恰恰在于它的包容与流动,可以让千古人群温暖地浸润其中,在每一个生命个体中,以不同的感悟延展了殊途同归的价值。所谓“道不远人”,大概如此。

03.

《禅宗》里有一种人生境界叫做“花未全开,月未圆。”花一旦全开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就要亏损了;未全开,未全圆,就还有所期待。所以无论是亲人之间还是朋友之间最高的境界就是“花未全开,月未圆。”退一步海阔天空。

04.

“神于天,圣于地”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行为的拓展。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与地。

05.

其实,无言也是一种教育。子日:“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四季轮转,万物滋生。苍天还需要说话吗?《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

06.

人的本性不应该为外物所役使,所左右,顺乎自然,就能获得人生的幸福快乐!

07.

生命应该有所坚持,而生存可以随遇而安。

08.

我们需要一种清明的理性。这种理性是在这个嘈杂的物化世界中拯救生命的一种力量。同时,我们也需要一种欢欣的感性。这种感性之心可以使我们触目生春,所及之处充满欢乐。

09.

我想圣贤的意义就在于,他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而后世的子孙或蒙昧地,或自觉地,或痛楚地,或欢欣地,一一去实践,从而形成一个民族的灵魂。

10.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

11.

用郭沫若先生的话说,屈原是在自己美好的理想和不能实现理想的现实之中被撕碎的

12.

三十而立的这个“立”字,首先是内在的立,然后才是在社会坐标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从内在的心灵独立这个意义上来讲,真正好的学习,是把一切学习用于自我,让学到的东西为我所用。这是中国文化要求的一种学习方式。

13.

中国人的人格理想很有意思,儒家和道家从来不是彻底分离的,而是人格理想的两端。用林语堂先生的话来讲,中国每一个人的社会理想都是儒家,而每一个人的自然人格理想都是道家。这就是我们经常的一种表述,叫做“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14.

读《论语》我们会发现,孔夫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是用和缓的,因循诱导的,跟人商榷的口气。这是孔夫子教学的态度,也是儒家的一种态度。这样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这样一种谦抑的态度,其实正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

15.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生没有弯路可言。如果你没有走过那一段路程,怎么能抵达现在呢?如果不站在现在,你怎么能回头去看,说那是弯路呢?

16.

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圆润地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来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大概这就是《论语》给予我们的终极意义。

17.

其实,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18.

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那是将《论语》奉为中国文化思想的渊源;而我宁愿说“半部《论语》修自身”,人人皆可视之为一眼温暖的“问病泉”。

19.

这个世界上的简单真理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它们从不表现为一种外在的灌输,而是对于每个心灵内在的唤醒。

20.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有这样一句话,叫做“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之道其实是通往极高明境界的一种适当的方法。它的特点正如中国古人所说,是“绚烂之极而归于平淡”,在你二十岁、三十岁的时候,曾经风发扬厉过;走到不惑的时候,才表现为淡定而从容。

21.

我们努力创建和谐社会,而真正的和谐是什么?它决不仅仅是一个小区邻里间的和谐,也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一定包括大地上万物和谐而快乐地共同成长;人对自然万物,有一种敬畏,有一种顺应,有一种默契。

22.

面对生命,我们首先要有一种旷达的态度,这种态度会决定我们生命的质量。

23.

一个人真正的聪明,不是作用于外在世界,而是静下心来,发现自己生命中最本初的愿望。

24.

只有内心安静勇敢,在外在的气度上才能表现为处变不惊。

25.

世界上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外貌平平,甚至丑陋,但是内心有一种人格的力量,可以不知不觉的把人吸引在他的身边。一个人真正的力量并不表现在他有某种卓越的才华,某种炫耀的技巧,而是一种和缓的凝聚力。

26.

所谓时尚、所谓流行往往有一种潮流的趋势,让我们迷失了自己的心,而趋同于大众的标准。

27.

只要你心中有大境界,你就能够看清超越言行的内心真正的质地。

28.

可以得之于心的《论语》,不是被汉武帝罢黜了百家之后刻意独尊的“儒术”,不是与“道”“释”并称仪式庄严的“儒教”,不是被穷究义理囿于考据的“儒学”。可以得之于心的《论语》,是每个人心中有而口中无的简单真理。所以,我看《论语》的温度,不烫手,亦不冰冷,略高于体温,千古恒常。

29.

庄子告诉我们,在天地之间,如果一个人真的顺应生命形态,那么首先把这些个遗憾和残缺都接受下来吧,不要委屈,不要较劲。而是要想怎么样改良它才能让自己更好。

30.

从认识你自己,到倾听你自己,到涵养、孕育你自己,这是一个美好的人生历程。

于丹简介

唐代·于丹的简介

...〔 的诗(1篇)

猜你喜欢